为了面试舞台剧的演员,了解面试者的声线和感情扩度,我所负责的第一环节是语音,就给大家选了……诗歌朗诵。排的戏是romantic,于是选了四首不同情境的情诗。
仍然
--林徽因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
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抱着百般的疑心,
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
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
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
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
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
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
十四行诗
如果一定要爱我,
就别为什么缘由只为爱而爱吧。
不要说,“我爱她的微笑——
她的容貌——她的细语温存——
爱她的心思灵慧正与我的心意相契相投,
在那样的日子里曾带给我怡人的松弛——”
我亲爱的,
因为这些东西都可能因你而改变,而失去——而爱,
也许因此相遇,也许因此分离。
也不要因为怜悯而爱我,来拭去我脸上的泪滴:
长久地接受你的慰藉,那造物主捏出的东西或许会忘却哭泣,
但也会因此而丢弃你爱!
只为爱而爱我吧,这样你就能穿越那永恒的爱,
永远永远地爱下去。
男生的诗,一思念,一分离。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冯至〈别离〉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
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10 comments:
结果出来的效果可好?
面试演员们投入的程度如何?
诗要怎么朗读才让人觉得不肉麻?
我对诗不了解。但诗读的感染力会不会大与朗颂?
关于肉麻~
也许因为这篇博选的是情诗,所以你才会发出这个提问吧?
如果贴上来的是将进酒洋洋洒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或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云人物,或者一些豪情万丈气宇轩昂的傲骨志向,也就没有这种感受了。
所以我猜想,学长指的是以爱情入诗这件事,
当时老颜评论JoannaWang和他喜爱的KarenMok,就说:
他们的声音有表情!
基本上,朗诵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声音有表情。
我听过北岛朗自己的诗,我的中学历史老师也在场,说北岛的声音一阵一阵打进来,使他“颤抖”。另一个是我的文学课老师,一个广州五月诗社的顾问,澳门诗人。他念诗时,是一种好听的音色,说的错落有致,慢的时候有些淡淡哀愁的情绪,但不致于拖沓,有自己的节奏。
念情诗的时候,也许感情放得太重,容易造成败笔,就是你说的,使人感到肉麻,也就是too over了。呵,事实上,大刺刺的人已经比较难遇到,那种露骨的表现,也许要在艺术学院里面找。最起码这次的面试里,没有谁是让我感到肉麻的。我们教授常笑说:
this i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Technology" what?!.
每一种文体都有它的倾向,各司其职。小说善于说故事,散文说理,而诗歌,抒情便是其追大优势,如果让诗歌来说故事,虽然文学史上也有孔雀东南飞之类,但不如小说那样打动人。用来叙事,一般叙事诗不如抒情诗打动人,诗就是这样的东西。这是他的本质。
但是,我认为你所说的感染力,以文学来说,任何一种文体都一样,其感染力的来源就两个字,真诚。
回老颜:我的感想即是
门开开关关,感受很多很多不同的性格,好像读着花色各异的名片。
“詩是公開的隱藏”,楊照如是說...“一種帶點惡意的挑逗,詩告訴人家,我這裡藏著特別的東西,我是這樣藏那樣藏,藏來藏去後你免強可以看到這一角那一角的暗示,或模糊輪廓的外形,然而真正的是什麼,我死也不會講明。”
就是這種若隱若現的狀態才得以引人入勝撩起無限暇想吧~~~
你提到一重点我忘了思考,即“声音的表情”这一回事。
楊照把诗说的真性感。
问qojop:
叙事诗如荷马史诗,或浮士德,为何仍能打动人无数,胜过无数小说?
这个问题很好。
首先,一个文明的开端之时,都没有很好使的记载文字的媒体。没有纸的情况底下,短小精悍的文章、歌谣特别容易流传。为方便传播,最好的方式便是说唱。因为读中文系的关系,也不太好说西方,毕竟对于西方著作都是读翻译,怎说都与原文有距离,只好具东方的例子。古代的诗歌集成诗经,里头的大多是四言诗,随后逐步发展成结构较严明的唐诗宋词。就算是圣经,想要传颂也必须写在有限的牛皮纸。我们的古人从以前就养成了精当说话的好习惯。
于是,现代诗的眼光与古代是不一样的。因为古代文章载体选择较少,就像身处科技时代的人,很难明白没有copy and paste时,编辑的麻烦一样。(<-乱举例)所以诗歌篇幅短小的特性使它承载了几乎绝大部分的传播工作。
如果不谈荷马史诗的历史价值,以艺术角度来欣赏,它采用的是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有节奏感。这种诗体是为朗诵或歌吟而创造出来的,在歌吟时还弹着琴来加强节奏效果。另外,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因此常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有时有些形容词的重复使用,只是为了音节上的需要,而许多重复词句的一再出现,象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旋律,又能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感受。所以,古代的某些艺术手法虽然比较简陋,但有经验的说故事的诗人运用技巧非常纯熟,所以才能产生这种成功的效果。另外,巧妙的比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是荷马史诗里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参考《史诗的音乐艺术特色》
但是,荷马史诗的价值绝对就是他的历史内容。他是时代的见证者,无论从艺术技巧或者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不是有传言《荷马史诗》并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体希腊人记忆中的历史,它的价值就是上升至另一种欣赏的层次去了。
《浮士德》的年代就较晚些。他的好在于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
当脱离了实用(说唱、便于流传),随着时代巨轮的发展,诗歌便晋级到另一种境界。老师说,今天的每一种文体,都在体现诗的精神。没有诗意的小说,也就等于没有了精神。描写风景是诗,描写内心是诗,描写人物体态是诗,有了诗的语言,才能撑起文章的气韵。情节是肉身,只有注入诗的一口气,才能活过来。莎士比亚的戏剧,绝对是诗的构成,王安忆的小说,也都是诗的延长创作,在东西方,诗就像是神台上的经典。诗不再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出现,而成了融进文学艺术血液里的重要元素。
而《浮士德》的价值体现在他所编织出的整个纷繁社会,不是读一两篇就能透彻理解的。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诗歌的优点就是他的节奏性。在中文诗里,为了押韵,而出现了倒装。也就是把之后说的调转顺序先说。而诗歌的缺点是,没办法把话说清楚。诗歌的逻辑是:说三分,留七分。就像抽象画个人对号入座,不必重视是否是创作人的初衷。这对叙事而言是很不利的。用诗歌来讲一个故事,说得太清楚就没有诗歌讲求不一语道破的模棱两可的美感,说得不清楚又造成读者认知上的误差。看不明白就达不到叙事的目的。诗歌不了解基本上不碍事,因为诗需要观者得感受而不是知道实体。所以后人都认为浮士德的缺点就是难懂,这是他选择了比较为难自己的体裁的缘故。而他在题材上的才智还是值得崇敬的。希望你满意我的答案。
实在愤愤不平。老颜一个问题,花了我两小时打字回答=(
非常技术性的回答。
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的转变。
史诗式的诗歌在那个年代能打动人心,表现出一种伟大心灵对伟大思想文学的回应。在现代若能继续打动人心,表示此作品有一种永恒性。也表示当代有人能跨时空与古人作隔空交流。
浪漫诗,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一种浪漫的集体意识形态。浪漫诗打动浪漫的人。
像我初读圣经诗篇觉得其文字不如中国诗优美。越读越发觉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文字,而是其内容投射的对象。
摩西写的诗表现出他在造物主前何奇妙小,这是一种伟大心灵的表现。大卫的诗总透露其小孩天真的性格。
打动人心嘛,还是要看艺术创造者,作品及观众是不是有共鸣。
一些伟大作品在当代被唾弃不代表作品不好,可能是当代思潮下,没人懂得欣赏。
这是我们时常说的,集体文化的程度高低直接影响集体创作方向。
有趣的是我们能从艺术作品探索当代人的集体意识形态。
qojop,
你好 :) 今早看到你的留言﹐有一點驚喜﹐感覺就像遇到了舊日朋友。謝謝你兩年前給予的支持。
曾經通過非一般點滴連接到你的另一個博﹐驚嘆於你的文字而悄悄的進了又出去﹐呵呵。
原來你除了文學﹐還是搞戲劇的:)
祝愿你 喜悅自在
阿彤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