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前头

老颜建议同事开个读书会,我马上想到也可用部落格来分享。

有时间的话大家聚聚分享阅读心得,没时间也可花个十几分钟在这里聊聊你都在读什么书,或是摘一两句书中名言让大家同思同悟。又或者在哪看到书店打折也可大大宣传。

如有兴趣加入成为分享人,只需电邮给我(小原)

唯一原则是,你分享时间不能多过读书时间。

Sunday, August 29, 2010

推介: 《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

轉載自: http://www.zaobao.com.sg/fk/fk100824_012_2.shtml

《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

  本书《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Where Underpants Come From),说的是连中国人自己都很少注意的内裤问题。一切从本书作者乔·本尼特(Joe Bennett)在纽西兰家乡超市里买的一包五条内裤开始。

  2008年前后,49岁的作家乔·本尼特为了增添内裤而到离住家不远的超市买内裤,放眼望去,有名无名的内裤,全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本来是件极普通的事,本尼特却因此满脑子狐疑:为何5条质地还算可以的内裤,只要区区8.59纽西兰元(约合8新元)?

  拿着手上的5条内裤,作者想到的是: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缝纫、仓储、物流的成本,再想想税收、分包、离岸、到岸等运输、人工等费用,如此廉价,简直令人无法置信。

  于是本尼特给自己出了一道命题,就是要到原产地的中国查明真相,为了解内裤如何从棉农到织布工,从橡皮筋厂到制衣商,从出口公司到分销商,漂洋过海到达欧美消费者手中,本尼特先后两次到中国,探访了上海、泉州、义乌、温州等地的工产,本书就是他入虎穴得虎子的成果。

生活中无法“离开中国产品”

  本书是在2008年出版。那时富士康员工纷纷跳楼的事件还没有发生,沿海城市的外资产业还没有被逼改变工资和员工福利结构。但以后是否还可以5条内裤,只要8新元?一项研究说,这10年来,中国的出口以每年12%比例在成长,众所周知,中国过去是以玩具、钟表、收音机、衣服等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占一席地位,后来又转型为出口电视、空调、相机、电话、DVD、电子音响等享誉世界。论者认为,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出产那么多产品以满足市场的要求,本身会否也必须向世界取得足够的原材料?

  这些材料,应该有石油、天然气、铁、铜、木材、铀等,中国若无法自给,必然会向世界伸出采购之手,那么,到那个时候,本尼特的5条内裤,只要8新元的事,可能会变成神话。

  作者不仅介绍了内裤如何生产销售,还描写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内裤生产链展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发展,强调世界再也不应用旧的眼光来看中国了。没有到中国前,本尼特对中国的了解,仅仅是四大发明以及文革、毛语录。

  他举的一个例子是:2004年圣诞节,美国一名家庭主妇收到的39件礼品中。有25件标注着“中国制造”。对此,他也进行了一番思考,结果是准备用一年时间尝试是否能忍受“离开中国产品”的生活。自2005年元旦开始到岁末,全家只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并与“中国制造”重归于好。

“我们都欠中国的情”

  本尼特说:“我们大多数人要靠中国来提供衣服、鞋子、五金工具,我们都欠中国的情。然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却对中国知之甚少。我个人的经验就非常典型。我大学毕业已经30年,也算是受过教育的人,但我对中国的了解几乎为零。”本尼特在中国的内裤之旅后,改变了他对中国的看法,例如:“我过去听到的读到的有关中国的一切,都在强调差异,但是我所度过的愉快时光却显示这个国家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调查、研究的工作并不顺利,第一站他到了上海,因为只有那里住有不少纽西兰人,可以当他的地陪,反而是,产业链各环节的商家并没有给予任何协助和帮忙,也就是说,他没有获得更多更好的的第一手商业情报。

  为了方便展开工作,他谎称自己是某国际大商家的采购经理,最终来到一望无际的新疆棉田,他兴奋过度,竟然失态地跳进棉花堆里,把自己脱到只剩那条蓝色内裤,然后请摄影按下快门。这张“内裤照”,可在书籍的英文网站上看到。

当地人文环境令人忧虑

  第一次到上海,自己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鳞次栉比的高楼更让他惊叹。在第三章《不要取笑小虾》中,他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感到忧虑。例子如:因遵守法纪而吃亏,导致他10分钟无法穿过马路,又因诚实排队永远买不到地铁票的不愉快事件。从而总结出:这里的绿灯看起来并不代表交通安全,只能说是危险程度降低一些罢了。

  作者也描述上海的空气污染,民工的低薪状况,甚至对新疆维吾尔聚居区的阴暗,都让人震慑。书本最后一章,作者也对上海磁悬浮列车发表恶评:车厢壁上的液晶显示板告诉你,在以中等速度行驶的八分钟旅行中,列车的最高时速竟达到430公里,简直是要人命,而这完全是为了炫耀。 

  书的大部分,是写他如何逆向而上,想方设法收集商业以外的元素,比如泉州工厂里梦想进城约会的女工,缙云城外提供人力运输的主妇,乌鲁木齐市内彪悍拼酒的汉子。此外,他也为中国的田园乡村和道观庙宇着迷。这些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场景,恰好被作者看成中式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反之,高楼长桥等GDP激素则几乎不入作者之眼,因为“它们四处都可以看到”。

  据作者的调查和研究,内裤大体是通过如下的环节制造出来:新疆的棉田——乌鲁木齐的棉纱厂——福建泉州的针纺织厂——上海的海关码头。此外,还要搭配从泰国来的部分橡胶制品。最后才是新疆的长绒棉的优质内衣内裤,并通过轮船集装箱送往世界各地,也就是作者当初买到5条内裤的销售点。

  《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是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翻译出版,本地友谊书斋经销(百胜楼03-07)。

中文版封面

Monday, August 16, 2010

《如何阅读一本书》


从博客来书店寄来的电邮看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再版,有了全新的封面,这里把它贴出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6319 页内有郝明义的译序和作者的自序。

从目录就可一窥这本书的丰富: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主動的閱讀.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學習閱讀的階段.閱讀的階段與層次.更高層次的閱讀與高等教育.閱讀與民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閱讀的速度.逗留與倒退.理解的問題.檢視閱讀的摘要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三種做筆記的方法.培養閱讀的習慣.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書籍分類的重要性.從一本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實用性理論性作品.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駕馭複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發現作者的意圖.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單字詞義.找出關鍵字.專門用語及特殊字彙.找出字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句子與主旨.找出關鍵句.找出主旨.找出論述.找出解答.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受教是一種美德.修辭的作用.暫緩評論的重要性.避免爭強好辯的重要性.化解爭議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偏見與公正.判斷作者的論點是否正確.判斷作者論述的完整性.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相關經驗的角色.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如何運用工具書.如何使用字典.如何使用百科全書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兩種實用性的書.說服的角色.贊同實用書之後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讀想像文學的「不要」.閱讀想像文學的一般規則

第十五章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如何閱讀故事書.關於史詩的重點.如何閱讀戲劇.關於悲劇的重點.如何閱讀抒情詩

第十六章 如何閱讀歷史書
  難以捉摸的史實.歷史的理論.歷史中的普遍性.閱讀歷史書要提出的問題.如何閱讀傳記與自傳.如何閱讀關於當前的事件.關於文摘的注意事項

第十七章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了解科學這一門行業.閱讀科學經典名著的建議.面對數學的問題.掌握科學作品中的數學問題.關於科普書的重點

第十八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
  哲學家提出的問題.現代哲學與傳承.哲學的方法.哲學的風格.閱讀哲學的提示.釐清你的思緒.關於神學的重點.如何閱讀「經書」

第十九章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什麼是社會科學?.閱讀社會科學的容易處.閱讀社會科學的困難處.閱讀社會科學作品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在主題閱讀中,檢視閱讀所扮演的角色.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客觀的必要性.主題閱讀的練習實例:進步論.如何應用主題工具書.構成主題閱讀的原則.主題閱讀精華摘要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好書能給我們什麼幫助.書的金字塔.生命與心智的成長

附錄一 建議閱讀書目
附錄二 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读书这回事

我们生长在书本垂手可得的时代,从来没有文字饥荒的忧虑,但是举目遍地是精神贫瘠的人。北岛生长在大闹文字饥荒的高压年代,可是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精神丰足。
那个时代的文字饥民珍视到手的每一颗文字,偷闯玄妙的精神世界。北岛说,那时一本书可能“只经过”沙龙一个晚上,同伴们只能熬夜轮着阅读。要是当年的他走进现在的任何一间书店,看到那么多书,他可会晕过去。太兴奋了。
“或者我再也没有这种读书经验了。我们当时读书是可以熬夜读书,而且一本好的书经过我们沙龙有时就一个晚上,我们要分成几个小时,每个人几个小时读完,有时还要做笔记。
我觉得现在的人们有的是书以后,人们对书已经不珍视了,就像我自己,我觉得很神奇,我进了书店,完全没感觉了,如果我过去,如果看到那么多书我可能就会晕掉(北岛说道这里,大家都笑了)。现在说一个书店的书,当时一本书我们就兴奋到不睡觉,在家里整夜地阅读、做笔记,那时候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受用一辈子的。那时候我们有精神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饥渴状态,必须要得到那些营养的补充。”
from: http://merdekareview.com/news/n/14494.html
前几天从google reader看到这段专访,心里一阵愧疚感油然而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时也是满满的悸动,那是一个对文字崇敬的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消费着文字,浪费着文字,滥用着文字。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还是学不会读书。走在阅读这条道路上,我不停地检视自己,因为种种的不满意反反复复的修正,依然不成气候。我并不是看不起为了玩味和消遣而出现的轻阅读,也不是想要向畅销书上面写的要做到“有效阅读”,有时候我只是在怅惘自己是否对自己的阅读行为“有意识”。我到底懂得阅读吗?当我的角色是一个老师,除了倡导班级里的阅读风气,在那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报告里,我是否提出什么有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与书交流,而不是应付老师?当我的角色是一个在电台分享书籍的嘉宾,在这短短的半小时节目里除了讲讲自己的心得,我是否能够穿透表相不让阅读成为知识分子的包装,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实在?当我的角色是网络上的部落客,作为一个点的平台,除了快速消化再散播讯息,网络上的阅读是否真的被吸收转化成实际的能量抑或只是绚丽而短暂的停留,风过不留影?
所以我必须敏感而又诚实地告白:我不懂得阅读。阅读,或者说吸收资讯增进理解力这项心智活动古老而又现代,它就是让你对一件不了解的事开始了解了,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的体会,它里头蕴含的玄妙常让我又爱又怕。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意思是第一种“无知”建立在不识字,自然无法阅读;而当今不识字的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无知的人还是很多,我们的无知,出于误读,出于不经深思熟虑就以为自己明白了。我有时候气急了,也会说些“无知”有啥不好,少明白点,少些烦恼,难得糊涂不好吗?可是这种负气话是没有道理的,时间长了,你内在的精神还是会怂恿你找寻真理,驱使着你去寻找如炬的目光,以穿透这迷雾的世界。
我不会阅读。所以我需要求救。
我的柜子上有郝明义强烈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真真实实有系统的教人读书。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阅读有不同的方式和目标,想要读得好、做一个自我要求、主动的读者,你就得采取一些行动,做出一番努力。每一本有趣味的书都能够让人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但是若你的要求更高一些,不是粗读和略读,而是真正精读一本书,是一件很耗时的事,得花上个把月的时间。(作者甚至举例:要完全理解《独立宣言》的前两段,正确的读法需要花上几天几星期甚至好几年的时间,上面“不可剥夺的”、“权力”、“自由”、“幸福”、“正义的力量”值得再三玩味、推敲、沉思。)对于“阅读的速度”这件事,作者提出这样的劝告: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满足与理解。
我们常做的: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夺人心魂的段落做注,属于“概念笔记”(conceptual-note making),这只是停留在“基础阅读”的阶段,在这之后,还有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为了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你不只需要去对书提出问题,还要试着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不是隐约知道一点脉络,而是将自己的思考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对书本发问”里头的学问在于,有关这个主题一定是她知道得比你还多,否则你怎么还去和这本书打交道,所以谦虚发问、仔细检查作者的意图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概念笔记之外,还有一种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记笔记方法,是针对相同主题、疑问的好几本书籍,进行概念、结构的对比和梳理,尽最大的努力提出以下问题。-你说了什么,-你没说什么,-你的逻辑是什么-你不合逻辑的地方在哪里,-你的分析很完整或不完整,不完整在哪。
这几道工序看起来麻烦且耗时,但是作者说:
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做得好的时候,滑雪和阅读一样都是很优美、和谐的一种活动,然而新手上路,两者都会是笨手笨脚、又慢又容易受挫的事,滑雪教练优美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近乎侮辱。然而要达到真正意义的阅读,除了不断练习之外,别无他法。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按照规则来运作的人,这也是艺术家和一般爱好美术的人的不同之处。
伟大的作者通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他们所阅读的书可能比我们大学里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他们精通自己曾经阅读过的每一本书,程度可以和作者匹敌。难怪霍布斯会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听起来相当讽刺,但是他的意思非常明显:一个读得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对北岛的话震撼,对北岛那个时代那个圈子那么向往。一个好读者应该仔细地阅读一本好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而这种细读的习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几乎就快灭绝。为了慢活,难不成真得用隔绝的方式过日子?究竟还有什么折衷的方式可以让人既与这个世界接轨,又能得到精神世界的饱足?
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