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前头

老颜建议同事开个读书会,我马上想到也可用部落格来分享。

有时间的话大家聚聚分享阅读心得,没时间也可花个十几分钟在这里聊聊你都在读什么书,或是摘一两句书中名言让大家同思同悟。又或者在哪看到书店打折也可大大宣传。

如有兴趣加入成为分享人,只需电邮给我(小原)

唯一原则是,你分享时间不能多过读书时间。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读书这回事

我们生长在书本垂手可得的时代,从来没有文字饥荒的忧虑,但是举目遍地是精神贫瘠的人。北岛生长在大闹文字饥荒的高压年代,可是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精神丰足。
那个时代的文字饥民珍视到手的每一颗文字,偷闯玄妙的精神世界。北岛说,那时一本书可能“只经过”沙龙一个晚上,同伴们只能熬夜轮着阅读。要是当年的他走进现在的任何一间书店,看到那么多书,他可会晕过去。太兴奋了。
“或者我再也没有这种读书经验了。我们当时读书是可以熬夜读书,而且一本好的书经过我们沙龙有时就一个晚上,我们要分成几个小时,每个人几个小时读完,有时还要做笔记。
我觉得现在的人们有的是书以后,人们对书已经不珍视了,就像我自己,我觉得很神奇,我进了书店,完全没感觉了,如果我过去,如果看到那么多书我可能就会晕掉(北岛说道这里,大家都笑了)。现在说一个书店的书,当时一本书我们就兴奋到不睡觉,在家里整夜地阅读、做笔记,那时候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受用一辈子的。那时候我们有精神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饥渴状态,必须要得到那些营养的补充。”
from: http://merdekareview.com/news/n/14494.html
前几天从google reader看到这段专访,心里一阵愧疚感油然而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时也是满满的悸动,那是一个对文字崇敬的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消费着文字,浪费着文字,滥用着文字。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还是学不会读书。走在阅读这条道路上,我不停地检视自己,因为种种的不满意反反复复的修正,依然不成气候。我并不是看不起为了玩味和消遣而出现的轻阅读,也不是想要向畅销书上面写的要做到“有效阅读”,有时候我只是在怅惘自己是否对自己的阅读行为“有意识”。我到底懂得阅读吗?当我的角色是一个老师,除了倡导班级里的阅读风气,在那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报告里,我是否提出什么有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与书交流,而不是应付老师?当我的角色是一个在电台分享书籍的嘉宾,在这短短的半小时节目里除了讲讲自己的心得,我是否能够穿透表相不让阅读成为知识分子的包装,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实在?当我的角色是网络上的部落客,作为一个点的平台,除了快速消化再散播讯息,网络上的阅读是否真的被吸收转化成实际的能量抑或只是绚丽而短暂的停留,风过不留影?
所以我必须敏感而又诚实地告白:我不懂得阅读。阅读,或者说吸收资讯增进理解力这项心智活动古老而又现代,它就是让你对一件不了解的事开始了解了,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的体会,它里头蕴含的玄妙常让我又爱又怕。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意思是第一种“无知”建立在不识字,自然无法阅读;而当今不识字的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无知的人还是很多,我们的无知,出于误读,出于不经深思熟虑就以为自己明白了。我有时候气急了,也会说些“无知”有啥不好,少明白点,少些烦恼,难得糊涂不好吗?可是这种负气话是没有道理的,时间长了,你内在的精神还是会怂恿你找寻真理,驱使着你去寻找如炬的目光,以穿透这迷雾的世界。
我不会阅读。所以我需要求救。
我的柜子上有郝明义强烈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真真实实有系统的教人读书。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阅读有不同的方式和目标,想要读得好、做一个自我要求、主动的读者,你就得采取一些行动,做出一番努力。每一本有趣味的书都能够让人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但是若你的要求更高一些,不是粗读和略读,而是真正精读一本书,是一件很耗时的事,得花上个把月的时间。(作者甚至举例:要完全理解《独立宣言》的前两段,正确的读法需要花上几天几星期甚至好几年的时间,上面“不可剥夺的”、“权力”、“自由”、“幸福”、“正义的力量”值得再三玩味、推敲、沉思。)对于“阅读的速度”这件事,作者提出这样的劝告: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满足与理解。
我们常做的: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夺人心魂的段落做注,属于“概念笔记”(conceptual-note making),这只是停留在“基础阅读”的阶段,在这之后,还有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为了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你不只需要去对书提出问题,还要试着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不是隐约知道一点脉络,而是将自己的思考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对书本发问”里头的学问在于,有关这个主题一定是她知道得比你还多,否则你怎么还去和这本书打交道,所以谦虚发问、仔细检查作者的意图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概念笔记之外,还有一种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记笔记方法,是针对相同主题、疑问的好几本书籍,进行概念、结构的对比和梳理,尽最大的努力提出以下问题。-你说了什么,-你没说什么,-你的逻辑是什么-你不合逻辑的地方在哪里,-你的分析很完整或不完整,不完整在哪。
这几道工序看起来麻烦且耗时,但是作者说:
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做得好的时候,滑雪和阅读一样都是很优美、和谐的一种活动,然而新手上路,两者都会是笨手笨脚、又慢又容易受挫的事,滑雪教练优美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近乎侮辱。然而要达到真正意义的阅读,除了不断练习之外,别无他法。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按照规则来运作的人,这也是艺术家和一般爱好美术的人的不同之处。
伟大的作者通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他们所阅读的书可能比我们大学里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他们精通自己曾经阅读过的每一本书,程度可以和作者匹敌。难怪霍布斯会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听起来相当讽刺,但是他的意思非常明显:一个读得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对北岛的话震撼,对北岛那个时代那个圈子那么向往。一个好读者应该仔细地阅读一本好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而这种细读的习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几乎就快灭绝。为了慢活,难不成真得用隔绝的方式过日子?究竟还有什么折衷的方式可以让人既与这个世界接轨,又能得到精神世界的饱足?
我问。

4 comments:

老顏 said...

所以南方朔说世界的复杂不是没有意义的。

或许要把复杂的夺目的干扰的东西厘清掉,才不至于轻易就迷失。

我也不会阅读。或者说,我没把‘阅读’两个词看得太重,觉得我背负些什么使命,非得把方法、逻辑、作用都罗列出来不可,才叫懂得了阅读。

阅读对我而言,是一种畅游。在无边无际的文字海里畅游,很难知道你会最后游到什么目的地没错,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真的目的地吗?不是,游泳的快乐,在于使我身体康健。我读,我爱读,因为它使我目明神清,心志健壮。

是的,如今资讯如洪流般迎面而来,但是资讯毕竟是资讯,它仅仅适合被浏览,如果把一天的精力都放在它们身上,那就太不不起这天了。资讯文章,没办法取代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阅读经典。

我觉得,资讯用以应付生活,经典用以明白道理,好付诸人生的吧。

林肯总统读得并不多,《圣经》几乎主导了他的全部人生,照样活得精彩。李敖、金庸之类的奇人,则博览群书,一样活得出色。或许阅读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后,坦然面对她,往下的阅读之路就好走了。

你提的精读,是要走向学者道路的,幸好我早知道这不是我的路,所以就没有这个包袱了。

嘿,这个题开得那么大,不知道有没有抵触读乐乐的宗旨。

请小原班长来纠察一下。

老顏 said...

小原,什么时候update成新的模板,方便随时share到面子书里。

Unknown said...

yee, 怎样update?我check一下。

Unknown said...

就是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而读。

~ 小原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