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颜:这是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反对阐释》一文里的精华摘录,肯定挂一漏万。在此,不做任何阐释,有时间大家不妨都找来看看吧。
威廉·德·库宁在采访时说:“内容是对某物之一瞥,如刹那间之一遇。它微乎其微——微乎其微,内容。”
奥斯卡·王尔德在书信中说:“惟浅薄之人才不以外表来判断,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
“无论我们是基于图像(作为现实之图像的艺术)的模式来思考艺术的作品,或是基于声明(作为艺术家之表达的艺术)的模式来思考艺术作品,头一个想到的仍是内容。”
“内容说本身在今天就是这种情形。无论内容说以前是怎样的,它在当今看来主要是一种妨碍,一种累赘,是一种精致的或不那么精致的庸论。”
“对内容说的这种过分强调带来了一个后果,即对阐释的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投入。”
“当今时代,阐释行为大体上是反动的和僵化的。像汽车和重工业的废气城市空气一样,艺术阐释的散发物也在毒害我们的感受力。”
“在现代大多数情形中,阐释无异于庸人们拒绝艺术作品的独立存在。真正的艺术能使我们感到紧张不安。”
“逃避阐释似乎尤其是现代绘画的一个特征;因为没有内容,就无所谓阐释。”
“如今,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
“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60年前后,她开始活跃于纽约文坛,1963年,她出版首部小说《恩人》,赢得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激赏。1966年,桑塔格把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集出版,名为《反对阐释》,令她名噪一时,该书迅速成为当代经典。
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她拥有一大堆桂冠,比如“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等等,然而她却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经常发表对时政的看法,是因为“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
她既是学者,也是作家、诗人,是以书写、话语来标明自己身份的知识分子。她的言论介入了社会生活,她完全从个人经验、个人价值判断出发来发出自己独立声音的,她的这种个人立场不代表任何集团的利益。
2 comments:
果然,非常深涩。
不是一眼看过能够消化的。
有待阐释, 哈哈。
主要原因是,翻译的文字总是隔着一罩膜,文字读起来欧化味儿太重。
这个是语境不同而非要转换无可避免的毛病。
把话说进心坎里的,通常都不来自翻译的文字,经过演绎后多少有些改其面貌。
这是白话文运动以后,非要用西方分析句式的方式造成的后果。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