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前头

老颜建议同事开个读书会,我马上想到也可用部落格来分享。

有时间的话大家聚聚分享阅读心得,没时间也可花个十几分钟在这里聊聊你都在读什么书,或是摘一两句书中名言让大家同思同悟。又或者在哪看到书店打折也可大大宣传。

如有兴趣加入成为分享人,只需电邮给我(小原)

唯一原则是,你分享时间不能多过读书时间。

Sunday, December 5, 2010

灰姑娘的心事——《跨国灰姑娘》


在电台介绍这本书的时候,凯璇的心里感触复杂,说自己一辈子也不会请女佣,因为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延伸。然而,我知道主观的感情并不能够说明真实的实际情况,跨国女佣这种社会现象有他极大的存在价值。

为什么需要女佣?

在华人传统思维中,三代同堂是一个理想的家园图腾,上有和蔼可亲的长辈,下有可爱伶俐的小辈,丈夫在外事业有成,妻子在内持家有道。从古至今,生儿育女,照顾家翁家婆就是女性被赋予的传统角色,但是这是一份“爱的劳动”(即无酬),把家事处理好是女性的天职【nature calling】,女人为家无私付出,才能得到认同。然而,经济无法独立,精神也就无法自由,如今女性的舞台已经扩大,但是要做到事业和家庭同时兼顾,谈何容易。新加坡有一个伊蚊广告就是这样拍的,利用职业女性的焦头烂额来警戒人——上班时要操心在医院的女儿,在医院探望女儿时要担心还没完成的计划书,不做好防蚊工作,受罪的人是谁?

看护,重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除了时间的付出,还需要仔细观察处处细心,给予大量的耐心和自我情感上的忍耐力,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而这是个实实在在的苦差事,因为过去的传统深植于人心,所以在缔结婚姻的那瞬间,家务劳动和照顾老小的义务从此绑在签下大名的女方身上,也不管上帝从没offer女人一天超过24小时的生命。

清洁工作乃至照顾老人和小孩,其实都是一门专业,但是过去的女性不必胸怀国家社稷,心抱大雁之志,女性的一生,就为修这一门家政课的专业。但是今天的女性,家政只能是他的extra-curriculum,当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到家,她的疲劳并不比男性少多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可以借他一对双手和一颗饱满的心,让她得到喘息?

外籍女佣,让她们在良家妇女的父权规范和现代职业女性的夹缝中,另辟一条道路。

为什么跨国而来?

菲律宾从1975年马可斯政权开始,就已发现输出移工的种种好处:一来减轻人民失业的社会问题和国家负担,二来增加外汇和税务输入。国家实在太穷【也太腐败】,小家庭要维持生计极其艰难,使得国人忍着背景离家骨肉分离之痛,无论自己拥有什么经历、学历,全都放下,男性到中东国家从事建筑、女性到欧美澳和亚洲新富国家帮佣,远程遥控自家的事务。除了这种supply and demand, push and pull的经济交易,生长于贫穷落后国家的女性,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渴望能摆脱自己在家中传统角色的桎梏,实现个人的经济独立,并且能够满足自己对外国文化的想象,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他们要的,是一张通往更宽敞的生活空间的ticket,并不完全是经济原因,有时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为什么易受剥削和歧视?

对于接受移工的国家,它们的移工政策就显示了他们对于经济弱势国的态度。在政策上,移工具有逗留时限,而且不能够更换雇主,因为时间上的暂时性、空间上的固着性,移工,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契约奴隶制,一个为了暂时的方便而临时搭建的帐篷,一件用完即丢不带感情的商品。因为身上欠了两地中介一身债,在这三年内他们不能和钱过不去必须遵从一切指示;因为她们不能换雇主,也就是连最后的“用脚投票”都无法做到,协商空间的局限注定了他们容易受剥削的命运。

然而我们对待这群苦命人又是什么心态呢?大家的第一感受,其实我们是不愿意歧视别人的,但是心里就是怪怪,觉得不舒服。这种心理,作者蓝佩嘉做了以下解释:全球化跨界的人际互动,非但无法打破人与人的隔阂与距离,反而加强了对于混杂的焦虑,划清界限的欲望。在混杂的公共空间中,人为了自身的安全感,倾向于划分“我们”与“他们”。

world without strangers是违反人正常心理的,人有“亲”、“疏”之分,如果中间没有一条线,亲疏全是一团浆糊,人的脑子大概就乱了。

但是对于外籍洋人我们称为expatriate对于移工我们称为foreign worker,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贵贱之分,是因为身为殖民地国的我们,“复制了殖民之眼的凝视”(作者语),这种看人的眼光,是以其出身地国力、经济的弱势,连带认为该国人民品格低下生活习性恶劣,认为他们是偷窃、聚赌、淫乱、虚荣、甚至对别人老公虎视眈眈的罪恶之源。为了符合雇主的期待,女佣们在中介公司必须进行三个月“改造”,除了教导家务和看护,其实是要训练他们内化谦卑、服从、自我节制的下人性格,在外形上去女性化,穿上大号的上衣宽松的裤子,剪一头毫无时尚感的短发,让女雇主放下戒心接受这样一个“天生的下人”。雇主对于女佣的溢美之词,就是“很乖”、“很好用”、“很安分不会逃跑”,是一个不容易惹麻烦出差错的工具,没有人过问他的真实个性、生命经验、精神与情感。

每一个人其实都需要前后台,前台粉墨登场后台养精蓄锐。

而女佣,却是一个没有公私之分的职业,他们无法上班打卡下班回家,每时每刻都在“公”、“私”领域游走。

女佣的出现,也是一个本来私人的空间被打破,成了另一个雇佣公共关系的延伸。这使得,我们的女主人,也没有办法真的轻松起来。

蓝佩嘉说,“有人问我那你是不是站在女佣的那一边?对于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当然会支持资源缺乏明显弱势的那一群,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女雇主其实也是男权主义下的牺牲品,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这不完全是她们的错,家庭社会结构机制出了问题,为什么男性角色总是隔岸观火,有一个男人曾说‘现在的女性比起以前真是幸福多了,她们现在都有女佣,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但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想到,这个女人照顾的,不是他的亲爹娘,而是你这个男人的母亲啊。”

蓝佩嘉为了写《跨国灰姑娘》,采访了五十多位雇主,九十多位女佣(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些雇主和女佣的协商合作方式甚有趣,还尝试把它分类,有的女佣特别重视隐私,对于自己的工作抱敬业态度,但并不想尝试跨越家人和非家人之间的那条界线。她们不想倾听太多家里的事,做男女主人的夹心饼干,只想无风无浪的度过,安安稳稳的拿到钱。有的则透过大量的暗示和情感交流,有意无意透露自己的贫穷,希望能得到额外的礼物和其他回报。有的常把自己和女主人做比较,她们在女主人身上看到理想的女性形象,或者对于自己女主人的等等作为表示鄙视,认为她失职,如果自己来做,一定能做的更好。有的则通过照顾雇主的儿女或家属,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弥补自己无法对自己儿女尽母职的缺憾。有的女佣在雇主出门时看BBC、听古典音乐,或无意间体现自己的文化品味,赢得雇主的尊重。。。。。。

女主人呢?他们有的像家母一样,对女佣的朋友、个人私生活都要过问,对他的生活细节照顾备至,以便做一名称职的监督人。有的因为不谙英文,和女佣的交流有障碍,沟通上的挫败造成心理上的排斥。有的女主人认为自己对于女佣离乡背井骨肉分离要付部分责任,心理上的愧疚使她希望在生活上教导她新知,或者进行任何形式的补偿。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情感负担实在太累,面对这个外人,他的心态是生意上的交换,为女佣排好日程表,每天按进度进行工作,做完就可休息。有的女雇主,持家多年社交圈子萎缩,最知心最亲近的朋友,就是它的女佣。。。。。。

那么,女佣,究竟是不是家庭的外人?这要看两方是如何看待。如果只有一方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果就是付出感情的一方感到无比挫败。

女佣,这个在物理距离那么靠近心理距离却无比遥远的群体,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因为语言的隔阂、阶级的边缘化,使我们容易对他们造成误解。这本书是这样开始的,作者在美国西北大学念博士时,冬天拿着洗衣篮在大街上走准备去洗,路上遇上一个男人一个招呼也没,没头没尾劈头就说:“你有没有认识 的人可以照顾我妈?”,作者当下没反应过来,这男人就当作他听不懂英语,即扬长而去。等到作者会过意来,从疑惑即变成愤怒。只要我们曾经遭受过歧视的对待, 承受过那样的目光,就能反求诉己——不要成为压迫者。



此文也贴在:http://qxojoxp.wordpress.com/

Thursday, October 28, 2010

阅读笔记

遇见二爱的女生 (80.7.7——80.7.13)

【一周大事】
这一周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暑假开始了,在暑假里面,没有老师批改我们的周记了,我们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了。李阿吉告诉我一个秘密:注册时把暑假作 业和周记交给教务处的严小姐盖章就好,严小姐才不会看我们写什么,他上次就写“严小姐qia北北”,结果没有人发现,暑假可以做很多事。爸爸说要带我去日 本,他上次也就要带我去日本,后来我要上珠算和心算,他就租日本卡通给我看,这一次不知道会看到什么片子。暑假还可以去游泳,可是我不想游儿童池,因为每 一次都有小鬼在儿童池大便。妈妈说这就是从小没有公德心的表现。其实我也会在里面尿尿,还好没有人知道。暑假还可以吹冷气睡懒觉。李阿吉和黄木南每一次暑 假都长高。希望罗老师在暑假里生病生好,因为代课的吴老师规定每位同学都要学会唱五首台语歌,开学要抽唱,太烦了。

【重要新闻 】
民进党抗议选区划分不公,动员二百余名党员至内政部及中央选委会丢鸡蛋抗议,共计三千多枚。
我的感想:爸爸告诉我不要学那些大人破坏社会治安,妈妈说这是国民党不公平体制有问题,爸妈为了这件事吵起来,又关起门在里面摔东西,我觉得我们家有时候太政治化了。

【生活检讨】
星期一我到体育馆玩垫上运动,楼上有一个二年爱班的女生一直在看我。我在表演倒立前进和后退时她还拍手笑,我猜她一定有一点爱上我了。以前在小学 时也有女生会不小心爱上我,还写信问我血型和星座。这一次我可不会随便掉入爱河,因为那样太累了。不过这个二爱的比较成熟。可惜开学后她就读三爱,我才读 二信,还是比我大一年。黄木南说那有什么关系,上道就好。我觉得她还算上道就是。

【学习心得 】
这星期没有看书,所以没有心得,爸爸说以后书再被没收就别想再看这课外书了。这样也好。

张大春 《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 聯合文學 1992 版

-----------------------------------------------

这是台湾作家张大春早期的作品 《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的 其中一篇。我在中学时期完全不看书却懵懵懂懂读了一两本小说的岁月看过这本书,然后我模范作者的书写形式认真地写没有多少人认真写的周记。书写的时候当然 还搞不清楚创作的成分有多少,但是至少那一年的周记我是写得异常认真。后来因为我被作者影响太深,连语气也越来越狂傲(又或者幼稚),我得罪了很认真教书 又很受学生爱戴的华文课老师。

老师大概也只是失望,在班上说道有学生误会了她。但是我清楚记得她在班上委屈得眼眶泛 红。对于这件事情我一直耿耿于怀。虽然我已向一眼就看出我是原告的同学认罪,但我始终没有坦坦然地向老师认错,尽管,有三次以上的机会。一是事发当天;还 有是老师远赴利物浦深造我们到机场道别时;最后一次有道歉的冲动是老师学成归来我们到他老家拜年。那一次我因为刚刚失恋,什么情绪都混杂在一起。这样的情 绪最好不要胡来,搞不好的话男儿掉泪也分不清是内疚还是悲痛。

后来我和老婆提起这事的时候好像还有点骄傲,毕竟能把老师弄哭也不是人人有那能耐。可是扪心自问我当时也太不大方了,一个少年人认错到底有何难。可能老师早把这件事给忘了。伤害与被伤害总是施暴者较为愧疚。

卡 尔维诺在 《蜘蛛小径》 的序言这么写:记忆,或者经验--即使对事件的记忆加上他对你造成的创伤,再加上他对你造成的不同于既望的变化-- 经验也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养料(但也不止于文学而已),是每一个作者真正财富的来源(但也不止为作者而言),但它一旦成型于一部文学作品,它就会调委,死 亡。作者一经书写,就会沦为人世间最悲哀的人。这是我从董启章的《鱼衣简史》里的 〈美丽人生〉的开头挪用过来的。后来因为前一晚睡不好午餐时不小心得罪友人然后晚上在忏悔时又读到 〈爱情沦陷纪实〉里五少爷天保对阿广的回忆结果各种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所以决定写这篇忏悔书。我想试试是不是能像卡尔维诺说的那样: 作者一经书写,就会沦为人世间最悲哀的人。若以这样的方式自残,疼痛大过愧疚,自己会好过一点。

〈爱情沦陷纪实〉的 结尾是这样的:那天是八月六日。我后来才知道,八月六日是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日子。阿广就是要回到那里。那里总得要重建起来。但广岛的废墟却在我的内 心,爱情的记忆就像辐射的后遗症,就像不断增生的白血球,蚕食着我侥幸而又不幸地残留下来的生命。如果这一段文字没有前面的故事做脉络,你大概会短章取义 地以为作者澜情。就像我如果没有写前面那一大段,你也许不能体会这只是我为了做阅读笔记借助其他文本而假设的情感。但是忏悔是真的,为的不是得罪了老师和 友人,而是为了这一切的发生我却没有忏悔之意。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书中还有黄金屋吗?

画画的时候经常听锵锵三人行,看到了几个光头佬侃读书的这集。瞧瞧~







Sunday, August 29, 2010

推介: 《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

轉載自: http://www.zaobao.com.sg/fk/fk100824_012_2.shtml

《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

  本书《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Where Underpants Come From),说的是连中国人自己都很少注意的内裤问题。一切从本书作者乔·本尼特(Joe Bennett)在纽西兰家乡超市里买的一包五条内裤开始。

  2008年前后,49岁的作家乔·本尼特为了增添内裤而到离住家不远的超市买内裤,放眼望去,有名无名的内裤,全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本来是件极普通的事,本尼特却因此满脑子狐疑:为何5条质地还算可以的内裤,只要区区8.59纽西兰元(约合8新元)?

  拿着手上的5条内裤,作者想到的是: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缝纫、仓储、物流的成本,再想想税收、分包、离岸、到岸等运输、人工等费用,如此廉价,简直令人无法置信。

  于是本尼特给自己出了一道命题,就是要到原产地的中国查明真相,为了解内裤如何从棉农到织布工,从橡皮筋厂到制衣商,从出口公司到分销商,漂洋过海到达欧美消费者手中,本尼特先后两次到中国,探访了上海、泉州、义乌、温州等地的工产,本书就是他入虎穴得虎子的成果。

生活中无法“离开中国产品”

  本书是在2008年出版。那时富士康员工纷纷跳楼的事件还没有发生,沿海城市的外资产业还没有被逼改变工资和员工福利结构。但以后是否还可以5条内裤,只要8新元?一项研究说,这10年来,中国的出口以每年12%比例在成长,众所周知,中国过去是以玩具、钟表、收音机、衣服等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占一席地位,后来又转型为出口电视、空调、相机、电话、DVD、电子音响等享誉世界。论者认为,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出产那么多产品以满足市场的要求,本身会否也必须向世界取得足够的原材料?

  这些材料,应该有石油、天然气、铁、铜、木材、铀等,中国若无法自给,必然会向世界伸出采购之手,那么,到那个时候,本尼特的5条内裤,只要8新元的事,可能会变成神话。

  作者不仅介绍了内裤如何生产销售,还描写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内裤生产链展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发展,强调世界再也不应用旧的眼光来看中国了。没有到中国前,本尼特对中国的了解,仅仅是四大发明以及文革、毛语录。

  他举的一个例子是:2004年圣诞节,美国一名家庭主妇收到的39件礼品中。有25件标注着“中国制造”。对此,他也进行了一番思考,结果是准备用一年时间尝试是否能忍受“离开中国产品”的生活。自2005年元旦开始到岁末,全家只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并与“中国制造”重归于好。

“我们都欠中国的情”

  本尼特说:“我们大多数人要靠中国来提供衣服、鞋子、五金工具,我们都欠中国的情。然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却对中国知之甚少。我个人的经验就非常典型。我大学毕业已经30年,也算是受过教育的人,但我对中国的了解几乎为零。”本尼特在中国的内裤之旅后,改变了他对中国的看法,例如:“我过去听到的读到的有关中国的一切,都在强调差异,但是我所度过的愉快时光却显示这个国家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调查、研究的工作并不顺利,第一站他到了上海,因为只有那里住有不少纽西兰人,可以当他的地陪,反而是,产业链各环节的商家并没有给予任何协助和帮忙,也就是说,他没有获得更多更好的的第一手商业情报。

  为了方便展开工作,他谎称自己是某国际大商家的采购经理,最终来到一望无际的新疆棉田,他兴奋过度,竟然失态地跳进棉花堆里,把自己脱到只剩那条蓝色内裤,然后请摄影按下快门。这张“内裤照”,可在书籍的英文网站上看到。

当地人文环境令人忧虑

  第一次到上海,自己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鳞次栉比的高楼更让他惊叹。在第三章《不要取笑小虾》中,他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感到忧虑。例子如:因遵守法纪而吃亏,导致他10分钟无法穿过马路,又因诚实排队永远买不到地铁票的不愉快事件。从而总结出:这里的绿灯看起来并不代表交通安全,只能说是危险程度降低一些罢了。

  作者也描述上海的空气污染,民工的低薪状况,甚至对新疆维吾尔聚居区的阴暗,都让人震慑。书本最后一章,作者也对上海磁悬浮列车发表恶评:车厢壁上的液晶显示板告诉你,在以中等速度行驶的八分钟旅行中,列车的最高时速竟达到430公里,简直是要人命,而这完全是为了炫耀。 

  书的大部分,是写他如何逆向而上,想方设法收集商业以外的元素,比如泉州工厂里梦想进城约会的女工,缙云城外提供人力运输的主妇,乌鲁木齐市内彪悍拼酒的汉子。此外,他也为中国的田园乡村和道观庙宇着迷。这些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场景,恰好被作者看成中式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反之,高楼长桥等GDP激素则几乎不入作者之眼,因为“它们四处都可以看到”。

  据作者的调查和研究,内裤大体是通过如下的环节制造出来:新疆的棉田——乌鲁木齐的棉纱厂——福建泉州的针纺织厂——上海的海关码头。此外,还要搭配从泰国来的部分橡胶制品。最后才是新疆的长绒棉的优质内衣内裤,并通过轮船集装箱送往世界各地,也就是作者当初买到5条内裤的销售点。

  《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是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翻译出版,本地友谊书斋经销(百胜楼03-07)。

中文版封面

Monday, August 16, 2010

《如何阅读一本书》


从博客来书店寄来的电邮看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再版,有了全新的封面,这里把它贴出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6319 页内有郝明义的译序和作者的自序。

从目录就可一窥这本书的丰富: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主動的閱讀.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學習閱讀的階段.閱讀的階段與層次.更高層次的閱讀與高等教育.閱讀與民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閱讀的速度.逗留與倒退.理解的問題.檢視閱讀的摘要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三種做筆記的方法.培養閱讀的習慣.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書籍分類的重要性.從一本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實用性理論性作品.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駕馭複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發現作者的意圖.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單字詞義.找出關鍵字.專門用語及特殊字彙.找出字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句子與主旨.找出關鍵句.找出主旨.找出論述.找出解答.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受教是一種美德.修辭的作用.暫緩評論的重要性.避免爭強好辯的重要性.化解爭議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偏見與公正.判斷作者的論點是否正確.判斷作者論述的完整性.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相關經驗的角色.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如何運用工具書.如何使用字典.如何使用百科全書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兩種實用性的書.說服的角色.贊同實用書之後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讀想像文學的「不要」.閱讀想像文學的一般規則

第十五章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如何閱讀故事書.關於史詩的重點.如何閱讀戲劇.關於悲劇的重點.如何閱讀抒情詩

第十六章 如何閱讀歷史書
  難以捉摸的史實.歷史的理論.歷史中的普遍性.閱讀歷史書要提出的問題.如何閱讀傳記與自傳.如何閱讀關於當前的事件.關於文摘的注意事項

第十七章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了解科學這一門行業.閱讀科學經典名著的建議.面對數學的問題.掌握科學作品中的數學問題.關於科普書的重點

第十八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
  哲學家提出的問題.現代哲學與傳承.哲學的方法.哲學的風格.閱讀哲學的提示.釐清你的思緒.關於神學的重點.如何閱讀「經書」

第十九章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什麼是社會科學?.閱讀社會科學的容易處.閱讀社會科學的困難處.閱讀社會科學作品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在主題閱讀中,檢視閱讀所扮演的角色.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客觀的必要性.主題閱讀的練習實例:進步論.如何應用主題工具書.構成主題閱讀的原則.主題閱讀精華摘要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好書能給我們什麼幫助.書的金字塔.生命與心智的成長

附錄一 建議閱讀書目
附錄二 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读书这回事

我们生长在书本垂手可得的时代,从来没有文字饥荒的忧虑,但是举目遍地是精神贫瘠的人。北岛生长在大闹文字饥荒的高压年代,可是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精神丰足。
那个时代的文字饥民珍视到手的每一颗文字,偷闯玄妙的精神世界。北岛说,那时一本书可能“只经过”沙龙一个晚上,同伴们只能熬夜轮着阅读。要是当年的他走进现在的任何一间书店,看到那么多书,他可会晕过去。太兴奋了。
“或者我再也没有这种读书经验了。我们当时读书是可以熬夜读书,而且一本好的书经过我们沙龙有时就一个晚上,我们要分成几个小时,每个人几个小时读完,有时还要做笔记。
我觉得现在的人们有的是书以后,人们对书已经不珍视了,就像我自己,我觉得很神奇,我进了书店,完全没感觉了,如果我过去,如果看到那么多书我可能就会晕掉(北岛说道这里,大家都笑了)。现在说一个书店的书,当时一本书我们就兴奋到不睡觉,在家里整夜地阅读、做笔记,那时候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受用一辈子的。那时候我们有精神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饥渴状态,必须要得到那些营养的补充。”
from: http://merdekareview.com/news/n/14494.html
前几天从google reader看到这段专访,心里一阵愧疚感油然而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时也是满满的悸动,那是一个对文字崇敬的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消费着文字,浪费着文字,滥用着文字。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还是学不会读书。走在阅读这条道路上,我不停地检视自己,因为种种的不满意反反复复的修正,依然不成气候。我并不是看不起为了玩味和消遣而出现的轻阅读,也不是想要向畅销书上面写的要做到“有效阅读”,有时候我只是在怅惘自己是否对自己的阅读行为“有意识”。我到底懂得阅读吗?当我的角色是一个老师,除了倡导班级里的阅读风气,在那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报告里,我是否提出什么有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与书交流,而不是应付老师?当我的角色是一个在电台分享书籍的嘉宾,在这短短的半小时节目里除了讲讲自己的心得,我是否能够穿透表相不让阅读成为知识分子的包装,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实在?当我的角色是网络上的部落客,作为一个点的平台,除了快速消化再散播讯息,网络上的阅读是否真的被吸收转化成实际的能量抑或只是绚丽而短暂的停留,风过不留影?
所以我必须敏感而又诚实地告白:我不懂得阅读。阅读,或者说吸收资讯增进理解力这项心智活动古老而又现代,它就是让你对一件不了解的事开始了解了,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的体会,它里头蕴含的玄妙常让我又爱又怕。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意思是第一种“无知”建立在不识字,自然无法阅读;而当今不识字的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无知的人还是很多,我们的无知,出于误读,出于不经深思熟虑就以为自己明白了。我有时候气急了,也会说些“无知”有啥不好,少明白点,少些烦恼,难得糊涂不好吗?可是这种负气话是没有道理的,时间长了,你内在的精神还是会怂恿你找寻真理,驱使着你去寻找如炬的目光,以穿透这迷雾的世界。
我不会阅读。所以我需要求救。
我的柜子上有郝明义强烈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真真实实有系统的教人读书。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阅读有不同的方式和目标,想要读得好、做一个自我要求、主动的读者,你就得采取一些行动,做出一番努力。每一本有趣味的书都能够让人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但是若你的要求更高一些,不是粗读和略读,而是真正精读一本书,是一件很耗时的事,得花上个把月的时间。(作者甚至举例:要完全理解《独立宣言》的前两段,正确的读法需要花上几天几星期甚至好几年的时间,上面“不可剥夺的”、“权力”、“自由”、“幸福”、“正义的力量”值得再三玩味、推敲、沉思。)对于“阅读的速度”这件事,作者提出这样的劝告: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满足与理解。
我们常做的: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夺人心魂的段落做注,属于“概念笔记”(conceptual-note making),这只是停留在“基础阅读”的阶段,在这之后,还有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为了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你不只需要去对书提出问题,还要试着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不是隐约知道一点脉络,而是将自己的思考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对书本发问”里头的学问在于,有关这个主题一定是她知道得比你还多,否则你怎么还去和这本书打交道,所以谦虚发问、仔细检查作者的意图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概念笔记之外,还有一种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记笔记方法,是针对相同主题、疑问的好几本书籍,进行概念、结构的对比和梳理,尽最大的努力提出以下问题。-你说了什么,-你没说什么,-你的逻辑是什么-你不合逻辑的地方在哪里,-你的分析很完整或不完整,不完整在哪。
这几道工序看起来麻烦且耗时,但是作者说:
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做得好的时候,滑雪和阅读一样都是很优美、和谐的一种活动,然而新手上路,两者都会是笨手笨脚、又慢又容易受挫的事,滑雪教练优美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近乎侮辱。然而要达到真正意义的阅读,除了不断练习之外,别无他法。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按照规则来运作的人,这也是艺术家和一般爱好美术的人的不同之处。
伟大的作者通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他们所阅读的书可能比我们大学里念的书还要少,但是他们读得很精,他们精通自己曾经阅读过的每一本书,程度可以和作者匹敌。难怪霍布斯会说:“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听起来相当讽刺,但是他的意思非常明显:一个读得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对北岛的话震撼,对北岛那个时代那个圈子那么向往。一个好读者应该仔细地阅读一本好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而这种细读的习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几乎就快灭绝。为了慢活,难不成真得用隔绝的方式过日子?究竟还有什么折衷的方式可以让人既与这个世界接轨,又能得到精神世界的饱足?
我问。

Monday, April 5, 2010

给未来女儿的信 -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虽然你还没到来,但终有一天你一定会来到。我还没给你想好名字,可我喜欢有画面的名字,像我喜欢的作家西西一样,你应该也是个穿着裙子跳飞机的女孩。


我总想着如果你比你哥哥先到来,我会怎么办。你一定能从母亲的乳水中学习温柔,那作为父亲,我能干些什么?我想给你哥,或你弟弟画些漫画。我老爱幻想自己是《父与子》的埃·奥·卜劳恩,还是《牛仔》的王司馬。噢!好吧!那我做说故事给爱丽丝听的路易斯·卡罗。


父亲总要有父亲的样子,但我有不希望你像我一样刚烈。可这世道啊,你总要培养个性。说回爱丽丝吧,就是勇敢,又保留女孩儿的可爱性格。你的时代是个中性的时代,我却不愿意你被时代混淆了。


我开始在想,你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我”的意识。我要花多少时间让你慢慢地认得我的样子。在你的视力及听力还没成熟之前,你是不是用鼻子,或小手来认识世界。但那小小的手又能掌握得了多少呢?这真让我好奇。


在你的智力成熟之前,你大概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差别。毕竟你大部分时间都在睡梦中。你暂时还不明白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这句话,但我可不想让真假影响了你的想象力。看得见的不一定真实,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这道理你慢慢会领悟。


我还是坚持小孩子语文能力要好,所以我做了一些阅读计划。现在的儿童读物都太无趣了,说了一大堆故事,就为了讲一个老掉牙的道理;再不随便配个插图,抹杀了文字的想象空间;要不然就是生硬的资讯生字字典书,连
故事也免了。看来看去,还是爱丽丝的故事有趣。看完了,你大概就对英文的文法,格式,造字,音律,诗词有个基本认识了。


当然,好书可多着,这还待你以后慢慢发掘。至于看电视的时间,我和你妈还僵持不下。

Friday, March 12, 2010

转载:梁文道 《守护宇宙》

转载:梁文道 《守护宇宙》【聯合報-懷念書】每一個人的藏書都是曾經完整的宇宙,直到他逛書店為止。

我們大概都曾被人問過這樣的問題:「買那麼多書,你看得完嗎?」我們通常不屑回答,因為提出這種問題的人一定不是「我們」的一分子,他和我們處在完全不同的宇宙;而「我們」的定義恰恰就是一群只管收書,卻從不擔心書看不完的人。可是這個說法還不夠完善,它只是條形式上的定義,仍未觸及形式背後的理性與原則。換句話說,「買書卻又不擔憂書看不完」是一個有待追溯、有待解疑的命題,我們當然可以take it for granted地置之不理;不過,負責任的人都曉得這裡頭仍然包藏著更深層的問號,不可輕忽。


所謂「我們」,各自殊異;有人是專門的收藏者,心無旁騖地盯準某個作者某種門類,比如說所有四九年前老雜誌的創刊號;有人是象牙塔裡的學者,努力跟上相關領域的一切新潮,唯恐目光死角將要興起一股滔天巨浪,遲早會把自己捲走;還有些人是永不饜足的貪婪讀者,見獵心喜,深信密林中最隱蔽的地方必定長著最鮮豔的物種。然而我們始終是同一種人,都曾間歇而短暫地以為自己擁有的藏書已經構成了令人心安的小天地,自足圓滿,可居可停。除非我們再次踏進書店。


一走進書店,藏書之間的縫隙就出現了,越來越寬,越來越顯眼,終於擴大成令人難堪的裂痕。你以為自己已經知道莎士比亞是誰了嗎?不,又有人舉出新證,再度掀升他的身世論戰。於是你趕緊把它買下來,將它填進那堆早已排得密密實實的莎翁傳記之中,以免密不透風的圓頂漏下一絲粉屑。再過幾天你又發現另一本書研究莎士比亞筆下的植物,意外地揭示出,他對農業的了解竟然堪比最博學的博物學家。還有還有,一位莎劇演員身後留下的日記,一本當時宮廷宴會菜單的考掘,一部女皇座下首席財政大臣的僕人之回憶……你在書店發現得越多,你的書房就越不安穩。


重點從來不在閱讀。我們就像女媧,不能容許天上出現裂洞,只能不斷從外面那更廣大的黑暗中獵捕路過的流星,將它們一一安放在穩定運行的軌道上,把裡面這個小小的世界偽裝成秩序嚴謹無有缺遺的宇宙。書店提供礦藏,我們採煉補天;書店也是最大的威脅,總有數不完的殞石飛掠。為了世界的完整,為了書架上一本書與另一本書之間再也插不進一線頭髮,我們來回書店,孜孜不倦,是宇宙的沉默守護人。

Sunday, February 21, 2010

《旅人》

我给凯旋的是胡晴舫的《旅人》,书不在我手上,只有当时候随手抄下的些许字句,其他的精彩部分,要等我们的录音。

旅行的真相:

1。你以为自己轻装上路,只带一点换洗衣裤和旅行地导游书。但事实上你带上的还有一整箱的旧习和偏见,旧习,比如说要怎样的起床程序,要怎样的侍应生要如何招待你,继续在人造的环境活动:书店、咖啡厅:看的是建筑,装潢,文化内涵。事实上我们都没有真正脱离自己熟悉的境地。

2。只要是按照旅游业人士规划出来的路线旅行,这样的旅行结果很难不制造出连自己也没有发觉的快速模仿的“粗糙成品”。

3。旅行不只是刺激我们的官能让我们成长,他最大的功能是影响我们返回自己原来生活后的社会地位。

4。在城市旅行,看见的是人。在乡间旅行,看见的是自己。

5。城市是人类试图扮演上帝、创造自我生存空间的成绩,固然丰富有趣,却比不上自然的奥秘。比如,苏格兰的天空色彩,人类只能模仿、衍生、再创作,却永远不会是最初的那个原创者。

6。一个旅人踏上了旅途,真正观察的对象不是缤纷缭乱的异都风光,思考的投射也不会是异国文化,他其实还是在评估自己。重量自己与原有世界的距离,多近才能表示亲密,多远才会引起思念。

7。因为我们都是透过了轻,才了解重,透过了死才认识生,透过了疏离,才知道亲密。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这个图的尺寸怎么调小啊??]

我們決定在新的一年來點不一樣的,今年的《非不快樂》讀書欄目不再是按照一個主題,兩個人各拿出一本符合主題的書。這次我們決定開始交換閱讀,為對方選一本書,然後由對方介紹這本書好看在哪。

第一次的嘗試,凱旋給我的是她從台灣蜜月旅行買回來的《最棒也最糟糕的書店》,所謂“最棒也最糟糕的”,是作者在少年時期所閱讀的高村光太郎的詩“最棒也最糟的路” - 所有事情並非只有一面,在“最棒”之外,必然存在著“最糟”,而這個詞組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了作者所認同的“真實” ,而人就是必須在此之中取得平衡。

其實這本書是很勵志 [內容大意來自豆瓣,經增刪]作者松蒲彌太郎念到高二的時候,覺得人生就是讀書,然後努力擠進大公司,是件極為不真實的事情。他覺得這麼作沒多大意思,這樣的人生不值得過活,他更喜歡《在路上》裡面描寫的自由,所以就輟學去建築工地上作苦力,用艱辛的體力勞動讓自己避開紛亂的思緒。等他攢下了一點錢就跑去美國,一句英文都不會說,但是也在美國混了下去。

在美國,他得到了他所想要的自由的感覺,但是在這種自由裡他又感覺到了空虛。於是,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問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想來想去,他覺得讀書是他的最愛。於是就在舊金山,紐約等地泡書店,打點臨工度日。後來因為牙痛必須要回日本治療,回國後把自己帶回來的舊雜誌在街上擺攤,開始了自己販賣舊書的第一步,平時也上工地賺錢,賺夠飛機票錢就再飛到美國去看書,選書。然後經過一連串的努力,在黑目公寓開設了自己的書店,後來發現自己這樣做不夠,又搞了流動書車,車裡面不是他擅長的設計,藝術,流行之類的書籍,而是適合所有人看的大眾之書。

經過這般描述,好像是在說蓋茨當年如何在車庫裡組裝電腦之類的發跡史,或是在分享一個高中輟學生的自立過程 [题外话:有他們,張懸等人示範的另一種生活方式,我覺得大家應該慢慢看到正規教育這條路對於真正有想法的人,並不是一種必須]。但是事情不是這樣的,他始終也沒有發家致富,因為他根本沒有想過這種問題,這本書講的是興趣與工作,自由和原則之間的橋樑。而且以他的做法,實在是不太可能發跡賺很多錢的。他不是作圖書連鎖生意,也不是日本的大書商,更不賣暢銷書和流行書刊。他僅只是把自己的愛好和工作結合起來,然後和同好分享。而這本書,是分享之書。

那麼這本書主要講什麼呢?我覺這本書就是在寫自己是怎麼思索“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這件事,這種對生活的“元認知 - 不斷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回顧自己走過的路,自己在乎的事物,在努力的方向,通過這些合自己的對話不斷的更認識自己。

1。最重要的事
“人的一生當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生日,另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不上班絕對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是什麼事都沒做,就是不認真,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只要每天都能想一想,怎樣才能過得幸福?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什麼方式過日子都好。這就是所謂的自由。每個人都有唯有自己才知道的各種狀況,也有很多可以走的路,每條路有各自的好處,也都可以選擇,如果沒得選擇,那就去創造新的選擇就好了,不管重來幾次都好,就算是停下來,或是走回頭路,也都不成問題。

2。用心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
所謂創意,簡單的說就是“用心”。即使是簡單的工作,想要最有效率、最漂亮、最愉快地完成,最重要的還是用心。不用心就沒辦法提升事物的品質,而且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用心了。唯有追求用心才是有創意的態度。只要用心就會有新發現,而新發現會讓你我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3。不奢求
年輕時莽撞的和許多人競爭過,結果贏了也只是覺得空虛而已,不管是我還是對方。戰爭不也是如此?不管贏還是輸,得到的東西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我不希望投入工作到必須犧牲什麼,弄得渾身是傷的地步。
我非常討厭人與人之間的角力,如果遇到非戰不可的狀況,我一定會退讓。因為我覺得,即使戰勝了,可以得到的東西也是很少的。爭逐只會傷害彼此,我相信是毫無意義的。我不想為了主張自己的想法而去反抗社會。如果有人比我更想做某個工作,我想由他來做一定比較好。我不喜歡以力量區分高下,如果這樣,我寧願退一百步。反正不過就是百步,如果是百步,我隨時都可以讓,就算領先我一百步,我還是看得到對方,所以沒有太大的差別。
無論是對人或是對物,我都不奢求太多。並非我冷漠,而是覺得有點缺陷也沒關係。東西會壞掉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事嗎?感覺大家對無關緊要的事拼命地想爭取高分。不管是書本,設計,藝術都一樣,眼睛所看到的並不是全部,能看到的都是很小的事,能看到存在背後那巨大的部份才是最重要的。
大部分的人,都會先找出不好的地方或者欠缺的部分,然後想辦法隱藏或改進,以達到理想目標。但我認為這種做法不見得是正確的。因為不好的那一面也許也有好的地方,所以並不是將壞掉的部分修理好就是好,大家應該去看看隱藏在缺陷裡的美好。

4。開始和結束
既然是從事跟書有關的工作,就想用與書有關的事回饋社會,因此我開始收集繪本或童書捐給兒童福利機構,一開始我和兒童福利機構表達我的想法時,他們首先告訴我的是“就算數量很少也沒關係,希望您可以持續的捐贈”。
在兒童福利機構的小朋友們,大部分都是因為大人一些自私的理由才進來的。即使是公益捐書,對小朋友來說那也是在“大人的理由”下做的事情。如果大人自己擅自隨便中斷,小朋友就會覺得“果然大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聽了兒童福利機構的說明,我覺得很有道理。要開始一件事情是非常簡單的,一樣的,要結束一件事情也很簡單,但是有時候卻會因此而傷害到相關的人。
關於行動書店也是,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實現了很多想法而感到非常有趣,但如果因為變得辛苦覺得不再有趣就輕易結束的話,對客人來說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雖然光是因為責任感而繼續做下去,持續成了做下去的目的也很奇怪,但是只要能夠回想初衷,就能找到盡力做下去的理由。如果好好珍惜這種項持續經營的想法,應該就可以持續下去。

5。拒絕與接受
不管任何事能夠接受是非常重要的。拒絕是很簡單的事,但這樣一來永遠也無法前進。比方說你有一個非常討厭的上司,如果你總是拒絕他的話,你們的關係是不是就無法改善了呢?試著接受他說的話,一次也好,然後想想自己是否能夠理解。如果不說出自己的意見,對方是永遠不會知道的。接受他的想法之後再思考,或許在那些話語當中發現什麼道理,或是藏了社麼意圖也不一定。

6。兩面
無論是誰,最糟糕的地方其實才是最有魅力的地方,正因為有那些缺點才能看出那人的深度。
“所有的事情並非只有一個面向,在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另一個意義存在。就像有光就會有影子一樣,不管是什麼事,在『』最棒的一面之外,也有最糟『』的一面,從兩方取得良好的平衡,才是最正確的。每個人都有虛偽,軟弱的一面,但不能讓人看見,而自己也不願意承認。我發現,想盡辦法不讓這些缺點表現出來的想法才是錯誤的。不管是世間的事物,或自己內心的事物,要能全部接受,包容,才是最糟也是最棒的生存方式。有好的一面當然也有壞的一面,不管是哪一面都是自己,只有好好的認同它,跟兩邊都好好的交往下去才是正確的生存方式。不用拼命地武裝自己,赤裸裸也沒關係,不管是煩惱還是痛苦都以平常心看待就好。

7。與神同在 - 信仰
我並沒有加入特定的宗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信仰,但是我相信神的存在。對我來說,神一直守候著我。祂並不會特別為我做什麼,總之就是一直守護著我。我說我不在乎孤獨,可能也是因為我感覺到神一直守候著我的緣故。
不管是這樣的行為,還是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找不到過夜的地方,忐忑不安地隨便窩在一角睡覺,這些事情,神全部都看在眼裡。我完全不期望祂會為我做什麼,只要祂靜靜的在遠方守護著我就好了。
我也曾經有萬念俱灰的時候,有時候是自己想克服的意志,有時候是周遭的人給予的鼓勵,讓我重新振作,正因為在每個時刻,都會有可以相信的東西,所以才能繼續努力下去。而為我留下可以相信的東西的也許就是神。
沒有什麼高牆是跨越不了的,正因為可以跨越所以會再生出新的試煉,這也會在人生當中反覆地持續著,絕對沒有什麼自然而然就能成長的事。當我們一鬆懈,不經意地新的課題就會出現了。... ...我相信算命的結果是可以改變的。不管算出來的結果有多麼糟糕,靠自己的想法一樣可以改變它。也許人類對自我的存在充滿無力感,但我思考』『認為人類的力量是非常強的。只要能積極正面地思考事情,就可以發揮相當強大的力量。

8。閱讀的快樂
書真的給了我各式各樣的東西,總之當時因為有知道了未知的事情的快樂,找到自己想找的東西的快樂,還有傳達這些東西的快樂,所以感到非常的充實。
這樣同時吸收美術,設計,音樂等不同領域的東西,在某個地方全部都會連結在一起。然後再從這裡,跨到另一個領域,感興趣的東西就像是波紋一樣,不斷擴散出去。這樣越接觸越多,可以實際感覺到自己內在的厚度越來越紮實。而隨著擴展自己的知識,喜歡的東西跟討厭的東西也會看得越清楚。只要知道喜好,就可以確定自己的品味。

9。開店的樂趣,或者說意義
想跟客人溝通,想讓客人樂在其中......我想親自用眼睛來觀察體會,什麼樣的客人會來我們店裡,什麼樣的人在支持我們。我也會因為跟人相遇而得到一些力量,期待創造出一種非單向,而是一對一雙向交流的關係。不管是開書店,或是開服飾店,咖啡店,書也好,衣服也好,咖啡也好,都只是一種媒介,一種認識自己,接觸別人的媒介。然後,從這樣的互動中,如果你真心的面對自己與對方,就會真的發現,工作真實的樂趣,或說真義。

10。自由
我所認為的自由是指『與社會有所關聯下的自由』。而我也希望今後繼續將『與社會有所關聯下的自由』作為我人生的大題目。與社會無所關聯的話,工作起來已沒有意義。今後我希望可以做更多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事情,如何以個人的角色,對現在的社會有正確的影響力,這是我所思考的自由。
雖然這個世界充斥著一定要變強,或者是努力讓自己地位提升至更高的想法,我卻是期許自己去思考弱者要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希望以此為出發點開始行動,就算一無所有,還是可以開始的。不受世間既定的常識所束縛,從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開始,我希望我所做的事情,可以讓大家領悟這個道理。
自由,是來自於對自己坦然相對,為自己負責。而幸福呢,則是來自兩個以上自由的人,創造出的境界。

11。寫作是一種感謝
人的行為,情緒都是無法預測的,也會犯下許多錯誤,但我想這才是人類之所以美麗的地方,一種不論錯誤或迷惘,全部涵蓋在內的美麗。如果自己的目光是朝向那一方,那我也不得不將它寫出來,只要那裡有』『真實存在,我就會寫出來。留在記憶裡的事,一定有值得懷念的東西,就因為發生過那樣的事情,才有今天的自己。因此我以寫作來表達對那些事物的感謝之意。
如果說,能夠不將目光移開的正視生命中的一切,尤其是就在你面前的對象,那麼,閃耀著生命本質光輝的美麗,應該就能被看見了吧。

===

google一下,竟然很意外地发现了松浦的书店样式:[来自这里:http://www.cpcmagazine.com/blog/]

“位于日本东京的cow books是一间品味独特的小书店,在介绍cow books书店时,不得不提的是这个书店带给我们的一道独特的书店风景,那就是cow books的书车!书店会定期把装满各类旧书杂志的书车开到日本的各个地区去移动售书,而这也是cow books最初的历史故事,书店传奇人物松浦弥太郎先生在从美国回来后萌生开一家收集了所有自己喜欢的书的书店, 那个时期他选择的卖书方式就是移动书车。

松浦弥太郎他所经营的cow books是一个关于梦想的坚持和实现的过程,他写的《最糟糕也最棒的书店》讲述了cow books从小书摊到移动旅游书车在到现在的cow books书店这些年的转变过程,也是松浦先生自身历程和种种辛酸收获。 现在cow books已成为东京旅游的一个文化景点,不时地出现在各大旅游杂志目录上,让人慕名前往参观,去欣赏一种文化氛围,更是去感悟一种人生态度。松浦先生本身也是一个出版人,200年他的新身份是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日本著名杂志《生活手贴》的主编。

Everything for the freedom,看着印在书店墙上的标语,感受着午后的阳光从树叶的空隙里洒进这家闹市当中的小书店时,或许你也在心中泛起了涟漪,拥有这么一间小书店,曾经的梦想能否实现。cow books和松浦带给我们的答案是,free to yourself,everything is possible。”

===

2010年的第一期節目,介紹這樣一本思考該如何不上班而又能工作並取得樂趣的書,也算是希望大家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更加有意識吧。獻上最後一句書摘:

- 如果問,那為什麼我還要工作呢?最終還是為了自己能夠獲得成長。即使眼前出現極大的阻礙,我仍要藉著不斷挑戰,積累經驗,然後因此成長。想到這裡,就覺得每一天都很重要。

Monday, January 18, 2010

《我是这样想的-蔡国强》阅读笔记

“在和平时代很好,男孩子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和能量,都投入不会造成人类不幸的事物。”

看完《我是这样想的-蔡国强》,稍稍整理其中的字句、思想,粗体字是我自己加的小标,并不是书本中本来就有的。排序组合也经过重新打乱和筛选,没有照着章节的顺序出发,试图用我的吸收方式重组了。

生活方式

生活仪式-每一个人在生活上特别在意的一些事物,构成了人面对生活的特殊小小仪式,甚至成为某种风格。这些特殊的仪式就是人所建立的个人系统,这个个人系统是你无论在任何陌生的地方,其实都在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里经营着自己的空间。带着自己建立的小世界,仿佛走到世界每个角落都携带着一块属于自己的、看不见的小毯子,到那里都在自己的位置上。

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的节奏有所呼应,失败了就接受,累了就要休息,这些基本的原则才是做事情的道理。

艺术家特质

撒野-好的艺术家不是教育的结果,好的艺术家就像好的野兽。他们知道该躲藏在树林里的哪一个角落,才能捕捉到好的猎物并且不让猎物察觉。

我的个性里头有着明知故犯的因子,人家感到危险,就更有意思了。

想像平时只能走在马路边,游行时却可以走到路中央,还有好多人在看着,那种感觉很棒。

诚实-首先我必须诚实面对自己,我必须做我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观众才可能会想看。

真实-当艺术家花时间走到历史与广大的社会群众里,会使他着急要回到艺术本身,又回到艺术家脆弱而孤独的本质。

寂寞和脆弱的艺术家才真实可信。

首先你必须有空-艺术,不管是创作或欣赏,需要大量的闲工夫。

Just meet-我没有能力开门,是我刚好走到门口,门开了,我就溜了进去。

做不来-除了艺术其他事情我都做不来,而且要做别的事情也太晚了。

长远的看-我不是没有做过事后让自己感到后悔的事,但是一切只能长远的去看,不可能做到步步精彩,愿意经常承认自己马前失蹄,以后就会小心。

大胆-艺术家不能有所畏惧,要有担当,只要专业上需要,就大胆去做。

作品

共性-我的作品往往是带有童心,有种浪漫气息的,因为大部分的人不是拥有童心,就是渴望追求童心,要不然就是怀念童心的。这点会使得大众比较接受我的作品,有童心的人看了会觉得好玩,没有童心的人看了会想起自己曾经也有过的童心。

现场表现-做作品和做爱很像,作爱使人过瘾,做爱需要精神、材料、体质、东西方性技巧探索的知识等等,最终,做爱的关键是现场表现,尽管你设想周全下一次性爱的幻想,但是每一次的性,都出乎你预料。

可以自己来的性爱-我和做作品的关系有点像在自慰,自己玩兴奋点、临界点、紧张关系。

在大师前-在于前辈艺术家对话的同时,可以比较艺术家挑战课题的勇气。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与样式不可比,但是勇气可以比。

减法-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了解政治、社会、人生、艺术等事物的复杂,但是这种了解并不会使我的创作复杂化,反而会让创作更简单,这是我要的。

等待-很想有一个明显的目标去追求、前进,但是还需要再等待,等待各式各样我正在做的看起来没有成果的、令人疑惑的尝试,如何变成未来的养分。

作品说了算-永远都要相信,最终的一切都会回到作品本身。艺术家会死,解释作品的人也会死,只有作品还持续存在。到时候人们又会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这件作品。

诠释

说不清楚-艺术跟语言的关系,总是真真假假,什么都说不清楚。什么都说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感到说多了,便减少了一些,感到说少了,又加多了一点。

幽默的必要性-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说教的习惯,于是我要用我另一个幽默、好玩的天性消化,破坏我传统古板的思路,艺术不好玩是不好的,但是要好好去玩。

谁都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那又怎样呢?-我们是有限的人,生活模式、文化背景、所处的时代等,都是有轨迹的,这个轨迹刚开始不要用一个不变的目标去主张,要把自己打开,放下身段,自由自在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你不要以为别人看不出你的门道。三下两下你的基本规律就被看出来了,但是这个规律不是自己去追求的,是万变不离的规律。

被讨论的潜力-艺术家的魅力常常在创造出一个短时间内无法被说准、却几百年后都可以持续被讨论的作品,甚至几百年都无法被讨论清楚,如果艺术家无法提供作品被持续讨论的可能,这位艺术家就稍微有点可怜了。

记忆宝盒-我总是在自己的历史中拿东西,几个资源不断地开发,像是泉州的资源:帆船、中药、风水、灯笼。故乡是我的仓库。

画家梦-从童年到大学的受教育过程,我的理想是成为画家,是保持美术师描述的那种艺术家,可是我现在做的是狼、老虎等等装置艺术,会有一股不安,觉得自己不是画家,于是我保持作草图爆炸。在平面上经营童年的画家梦。若我还是坚持火药只能在外面作爆炸,我也会枯萎。

不清醒,自得其乐也很美好-绘画在漫长的历史中被不同时代的精英们不断努力探索过,留给我们的空间所剩无几。此时此刻,选择绘画作为人生目标的人,是需要非常有勇气和胆量的。不清醒的话,自得其乐也是很美好的。

未来的面貌-我与未来的关系是非常不牢固的,我也怕它是牢固的。